【老城风采】我家的“人世间”故事|母亲的西瓜和苹果(胡玉洛)

发布日期:2022-06-13来源:

编者按:

作者用真诚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勤劳思变的母亲通过不懈奋斗改变了这个豫西山区的小家庭的故事,表达了中国人身上温暖、积极、向善的精神力量。用作者的“小故事”展现了国家时代变迁图景的“大变化”,通过展现普通百姓的凡人往事,描绘时代进步、国家发展的壮阔画卷,引发全社会的共同记忆和共同情感,被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采用

欢迎各单位积极参与投稿,我们将择优选用或向上报送,投稿邮箱:lcxwzx602@163.com(来稿请注明“学习强国”投稿)


街面上常见的西瓜和苹果,它们普通得像萝卜白菜一样,走进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但在30多年前,却是我家脱贫致富的“法宝”,它们承载着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出生在豫西山区,一个离县城20公里的偏远小山村。我的童年、少年时期就在这里度过。生活的不易,倒逼着我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那样为改变命运而不敢止步。回首我成长的路上,得益最多的是母亲的思变和要强,她改变了我们的家庭命运,夯实了我家的经济基础,助力我一步一步走出大山。

母亲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她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勤劳、睿智、善良、要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革的春风刚刚兴起,小麦和玉米种植依然是家乡的主要粮食作物。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主要目的就是顾着一家的温饱。我家自然也不例外,土里刨食的生活使家庭相当拮据,虽不能说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也常常是捉襟见肘。穷则思变,母亲为了供我们兄妹2人上学读书,走出这片大山,她先知先觉,认为要想脱贫致富就要由种粮食作物改种经济作物。

母亲从1984年开始学种西瓜,成为村里“吃螃蟹”的第一人。幸好父亲也算村里的一个“能人”,在电管所当工人,对科学种西瓜也很钻研。父母夫唱妇随,勤劳肯干,当年种出的河南省优质品种瓜“金钟冠龙”又大又甜,在四邻八家享有很高的声誉。那年盛夏,母亲在村口集市上摆个西瓜摊,刚一出摊,西瓜就被“一抢而空”。我清楚地记得卖瓜当年净收入能达到534元,在那个年代的豫西农村,绝对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令无数村民艳羡。种瓜3年,靠着母亲的睿智和勤劳,我们家的日子就这样逐渐“殷实”起来。

1987年,为了响应县里统一规划的产业发展——建设“中原苹果第一县”,家里的瓜地不再种植,新栽下了红富士苹果。和种西瓜一样,父亲只是扛起了“技术指导”的责任,大部分时间忙于电管所的工作,无暇顾及果树。母亲却要负责侍弄果树,她整日像一个陀螺一样,负责施肥、裁剪、环割……栽种苹果的收益周期需要3年,时间虽长,但母亲一直未曾放弃,在她眼里,这是我们全家奔向小康幸福生活的希望。

1990年,苹果终于挂果了,优质品种红富士长得既大又红,又脆又甜。虽然当年丰产,但却出现了“丰产不丰收”烦恼。原因是全县万亩苹果,家家户户都丰产,在那个信息流通不畅的背景下,苹果滞销成为家家户户的心头大患。睿智的母亲打起了在市直某机关工作大姑父的主意,母亲认为大姑父在市里工作,人脉多,各个单位过年发福利可以用我家苹果。在大姑父的牵线下,我家苹果成功出售,连续几年卖出好价钱,我家日子也蒸蒸日上。

1990年购置了彩电,1993年修了新房,1995年在县城也买了房子,从此与那贫苦的过去永远说了“再见”。

母亲勇于尝试、吃苦耐劳的精神给我和妹妹做好了榜样,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性格。后来,我和妹妹通过刻苦学习,不断努力,都参加了工作,原来的农村娃现在也过上了“农村有个家,城里有套房,有辆自己喜欢的车”的幸福生活。

现如今,老父亲离世近5年,母亲也已年迈,但每每我们和母亲回忆起往昔的峥嵘岁月,总是记忆犹新。她都会谆谆教导,我们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家的脱贫致富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作为一名拥有2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目前正在抗疫一线不知疲倦地奉献自己的青春。

愿祖国繁荣昌盛,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